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尤其是苏伊士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等这种大洋间的险要地带。
因此,东非海军不可能将南大西洋彻底“内海化”,阻止欧美海军强国的海军重新进入南大西洋海域。
只能说东非作为南大西洋沿岸国家,对那些北大西洋沿岸国家,在南大西洋海域有天然的竞争优势。
恩斯特说道:“我们不可能封锁北大西洋强国和南美诸国间的交流,所以对南美地区,就必须加强监视,防止它们倒向其他列强国家,牺牲东非的利益。”
陶尔斐斯点点头说:“陛下说的不错,南大西洋的情况和印度洋不同,虽然印度洋的四处关键节点,苏伊士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我们东非只控制一处,也就是巽他海峡。”
“但是,在其他三个地方,我们也有可以针对的预案,从而在必要的时候,将印度洋封锁,杜绝域外大国进入印度洋。”
苏伊士运河,好望角,马六甲海峡名义上控制在英国人手上,可经过东非这么多年的布局,这三处地方对东非的限制已经极大的弱化。
在苏伊士运河以南,亚丁湾海域东非海军同样可以封锁红海通道,马六甲海峡以西,东非有普吉岛基地,可以对马六甲海峡西部出口进行监视,而好望角方向,需要同时逃过东非大西洋舰队和印度洋舰队的监视,其他列强才能进入印度洋。
加上东非在整个印度洋的诸多殖民地,毫不客气的说,任何妄图进入印度洋挑战东非的国家,都会被“关门打狗”。
……
1936年,对于东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年份,因为今年是东非第八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而这一年也是第一次由弗里德里希皇储主持东非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目标的编定工作。
莱茵市,东非政府对上一个五年规划的成绩进行了一次汇总。
国家宏观经济调查局局长:“在七五期间,受到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对外贸易以及本土产业发展,都受到了经济大萧条的挑战。”
“但是,帝国顶住了压力,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在经济大萧条期间,依旧维持经济增长的国家,并且在七五末期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成就。”
“在七五期间,帝国经济和工业发展速度,在世界主要大国中,仅次于苏联,远高于其他世界主要经济体,进一步巩固了东非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以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尤其是重新甩开了和美国在经济体量上的差距。”
诚然,在过去的五年间,苏联的工业化进度惊人,可因为苏联工业底子薄弱的原因,现在苏联依旧无法和东非还有美国对比。
而东非在经济上的第一参照物,自然还是美国,美国在二十年代,在经济上发展丝毫不比东非逊色多少,一直紧咬着东非不放。
但是,在东非七五期间,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美国经济就被打回了原型,再一次被东非拉开。
“截止到193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到达百分之四十九点七,接近百分之五十,和欧美主要经济强国间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基本持平。”
在城镇化发展上,除了英国这个基本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以外,欧美其他国家,也只是略微领先东非。
包括德国,美国和法国,他们的城镇化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原本德国的城镇化已经接近百分之七十,但是随着德国吞并奥匈帝国,又让德国的城镇化数据被拉低。
同时,东非城镇化率达到接近百分之五十,这也意味着东非的城镇人口总量接近一亿。
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毕竟在1935年,全世界人口过亿的国家都没有几个。
“帝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数量增加到十七座,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蒙巴萨市人口超过二百四十万,达累斯萨拉姆城市人口也超过两百万。”
蒙巴萨市和达累斯萨拉姆依旧在人口上对东非其他城市保持优势,并且都已经超过两百万。
而在1935年,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城市,全世界也就才十几座。
在拥有人口超过两百万城市的国家之中,只有东非,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分别拥有两座人口超过两百万的城市,东非是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美国则是纽约和芝加哥,日本是东京和大阪。
实际上美国和日本的四座城市城市人口中,最低的大阪也接近两百万,其次是芝加哥超过三百万,东京人口更是在六百万以上,纽约接近七百万,所以,东非的两座城市完全不能和美国,日本人口最多的两座城市对比。
好在,东非在百万人口城市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达到了惊人的十七座,再过几年就能妥妥的超过二十座,毕竟现在东非的城镇化率才接近百分之五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而且,东非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如此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东非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平衡,除了东西海岸两个前世经济增长极以外,东非中部和南部的发展也并不逊色多少。
近些年,随着东非南方经济的松绑,该区域已经成为东非经济增速最快的地区。
这主要得益于三点,首先是南方本就是东非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各种主要工业发展原材料都不缺。
其次,是近些年东非一直加强巽他海峡航线还有对南洋和澳大利亚之间的贸易,这对南方也是一项重要利好。
最后则是南方的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了南非高原地区的水资源问题,促进了内陆工业发展。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让南方经济和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并且直接让马普托和新汉堡港两座城市人口挤入百万俱乐部。
“1935年,帝国钢铁产业也有新的突破,在大萧条期间,帝国钢铁是唯二维持正增长的主要大国,截止到1935年底,帝国钢铁产量已经突破六千万吨,远超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