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曾各为其主,此刻因为郑楚玉,竟能心平气和地围坐一桌,共同商讨国事。</p>
<span>洛子商</span>流民安置,当以工代赈,重修被焚毁的官道为上。</p>
洛子商指着舆图,条理清晰。</p>
<span>袁慎</span>工部报上来的预算虚浮,需着人细查。</p>
袁慎翻阅着卷宗,补充道。</p>
<span>纪咏</span>太师以为,对这良崖刘琰该如何处置?</p>
纪咏好整以暇地望向谢危,如今的他,自然已经知道谢危从前的身份,以及他与皇室、薛家的旧怨。</p>
谢危眼皮微抬,声音平淡却带着冰冷的穿透力:</p>
<span>谢危</span>待扫豫州叛乱,自可腾出手来收拾他。</p>
不出纪咏意料,刘琰也是皇室宗亲,只要是皇室宗亲,谢危定然一个都不会放过。</p>
他点了点头,转向郑楚玉。</p>
<span>纪咏</span>娘娘,觉得此议如何?</p>
突然被点名,正根据四个人商量的结果,听话地一个一个在奏章上批下“准奏”或“着某某部议”的郑楚玉猛然抬头,手中的笔一翘,带有墨汁的笔尖不小心点在脸颊上。</p>
郑楚玉吓得闭眼,小脸皱巴巴的。</p>
四个人皆是一怔,张了张嘴,有惊讶、有担忧、有关心,最后只是在郑楚玉尴尬地咬着下唇的小表情下,无奈地笑了笑。</p>
更多时候,郑楚玉都是倾听者,是学习者。</p>
纪咏会耐心地给她讲解政策背后的考量;洛子商会剖析各方势力的心思;袁慎则负责梳理繁杂的政务流程;连谢危偶尔开口,都直指要害。</p>
这奇异的“四士同堂”,成了支撑起这无王而治时洛阳朝廷运转的核心。</p>
他们的智慧相互碰撞、制衡、甚至互补,在废墟之上,维系着脆弱的秩序与重建的希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