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措让专业分工更加明确,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机械技术部门刘建国将其交给了原来的机械技术组组长陈志远,此人虽不善言辞,但技术能力突出。
而材料技术部门则由刘建国亲自带队,他在清大的时候主修的就是材料学。
而且以前凭借着轧钢厂简陋的条件,就曾试制出一种新型合金钢。
所以材料技术部门的人对刘建国的能力深信不疑,在刘建国的带领下,纷纷投入了马氏体时效钢的攻关工作。
马氏体时效钢的研制进展迅速,实验室里日夜灯火通明。工人们轮班值守在炉前,记录每一组冷却曲线与合金配比的变化。
刘建国时常一待就是一整夜,守在实验炉旁记录数据。
当然刘建国这样做,其他的技术人员也不可能走。
虽说有人对于刘建国的做法有微词,觉得他过于严苛,但没人敢公开反对。
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刘建国不是在熬时间,而是真正扑在技术上。
不过只有刘建国知道,这些东西他早就研究透彻了。
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按照未来成熟的工艺路线图在推进。
他只需将记忆中的参数精准复现,便能控制好研究的进度。
而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将自己老师孙教授给调回来。
过去的一年,刘建国去野沟大队看了孙教授七八次。
每次去,刘建国都会带一些食物和药物。
尽管也拜托野沟大队长赵德柱多加照应,但条件毕竟艰苦。
孙教授可是几十年没有干过农活了,加上在研究所的时候经常熬夜研究,身子骨本就虚弱,长期劳作下来更是每况愈下。
刘建国感觉自己要是动作慢了,孙教授可能身体撑不住。
10月1日凌晨四点,实验炉终于完成最后一次淬火。
炉火映照着刘建国和材料技术科众人疲惫却坚定的脸庞,他取出冷却后的钢样,仔细端详。
良久之后,刘建国这才轻轻吐出一口气,嘴角浮现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
将才俩交给身后的众人,技术科的科长接过钢样,打量之后,眼中骤然闪出惊喜的光,
“厂长,这是成了!!!”
他的声音带着颤抖,语气中带着惊喜。
在他身后的技术科众人此刻也是激动至极,这种马氏体时效钢在当今世界上仅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国内尚属空白。
此刻研制成功,意味着我国在高端特种钢领域终于迈出了自主突破的关键一步。
在座的众人可都是可以记入史册的名字。刘建国却只是默默收拾着记录本,心中不由的给众人泼了一盆冷水。
在他的刻意控制下,这块钢材在硬度和韧性上要比霉国那个公司公布的数据少了一小节。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掺入微量的钴与钛,精确控制时效温度。
步骤很简单,但试验出来很难。
刘建国正式要把这块诱人的肥肉吊在李怀德嘴边,借用他的力量把自己老师调回来。
“好了,别以为了,拿去实验室测试一下。
其他不参与测试的,今天就赶紧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