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衡阳,说到衡阳保卫战,人们自然就想到了范仲淹的那首著名的边塞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虽然,此衡阳非彼衡阳了,但愿衡阳能因此而变得更加辉煌和美丽。
轻轻地抹去历史的尘埃,抗战的丰碑上,隐隐飘逸出60多年前的硝烟,一缕一缕地升起,在空中凝结成三个不朽的鲜红大字:中华魂。
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当年前赴后继,将一腔鲜血喷溅在这块丰碑上。江山依旧,岁月流逝,热血凝固,碑硬如铁。一拨接一拨的后人从碑前走过,驻足,敬礼,小心翼翼地寻找碑上镌刻的英名。然而,还有很多被裹覆其内的英名,更有许多压根儿未曾留名。
“打个胜仗笑哈哈!”当这首抗战民歌再次在我们耳边响起,我们听到了胜利的豪迈,更听到了枪林弹雨的呼啸、大刀的铿锵、战马的嘶鸣、飞机大炮的轰隆作响。战地黄花分外香。这分明是一首雄壮豪迈的战地交响曲:国难当头,不管是此党还是彼党,不管是游击战还是阵地战,不管是工农、士绅还是官兵,地不分南北,人无论老幼,只要心中有爱国的热血在流淌,都在捍卫民族独立、祖国安宁的战斗中中留下了一个或高或低、或长或短、跃动的美丽音符。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就是奴隶!”
田汉的这首抗日诗,道出了千千万万中华同胞的心声。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管他们来自哪个战壕,外侮面前,热血男儿的子弹都向同一个目标倾泻。
轻轻地抹去历史的尘埃,让丰碑成为一块磨刀石,磨亮一些生锈的记忆吧!让我们在丰碑中细细地寻找。胜仗和败仗都不应该被历史淡忘,牺牲的战士和不死的老兵,都不能因岁月流失而无人怀想,有名的英雄和无名的英雄,一样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
让我们永远铭记住这些英名吧!
方先觉,字子珊。1903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县栏杆区,即原江苏省萧县第10区的一个乡绅家庭。他幼年在家乡读书,高小毕业后考入江苏省徐州省立中学,后又相继毕业于南京第一工业学校、中央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后又入黄埔军校高教班第2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4期受训。方先觉在黄埔军校毕业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20师担任排长。此时第20师隶属第1军,师长钱大钧。第1军参加第二次北伐后,这个师被留在广东驻防。
1927年9月,国民政府以这个师为基干组建了第32军,开赴福建广东边界截击在南昌起义的共产党部队。由于方先觉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被升为连长。次年第20师开赴苏南,担任北伐军的后方警卫。不久,方先觉改任团附。当年秋,全国部队实行编遣时,方先觉所在的第20师被缩编为第3师第8旅,旅长蔡熙盛,方先觉在该旅第16团任营副。此后,他相继参加中原大战和对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官至团副。后投身抗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方先觉被调任新组建的预备第10师任28团团长。
1938年9月,蒋超雄接任师长的同时,方先觉也由团长升为副师长。由于这个师完全由新兵编成,所以,该师长期在大后方进行训练。
1940年11月,该师才奉命开赴安徽地区与日军作战。
1941年,日军由武汉出动,越过新墙河向南进犯。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立即命令第10军,时预备第10师在调防株洲时拨属第10军序列,尽速开赴湘北,阻击日军。全体官兵在师长方先觉的领导下与日军殊死作战,损失惨重,但是仍有效的迟滞了日军对长沙的进犯。有效破坏了日军进占长沙的企图,受到蒋介石的嘉奖。
1941年底,在武汉的日军再次出击长沙,扬言出兵43万,必至长沙过新年。第10军在得到友军解围部队增援后,迫使日军放弃了夺取长沙的目标。战后,军长李玉堂升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方先觉升任第10军军长,同时兼任长沙警备司令。
1943年10月,常德会战开始,第10军由长沙赴援。第10军所属第3师成功占领德山,接应了57师残部突出包围圈,立下了功绩。此战方先觉勋明卓著,威震中华,为国人钦敬。为此蒋介石特送他一匾,题词“忠义表天地”。
日军于1944年5月下旬将在南京的前进指挥所推进至武汉,其派遣军总司令官俊六开始向国军发起了豫湘桂战役。5月18日,日军攻占长沙,此后又相继夺取醴陵、攸县等地,箭锋直指衡阳。
方先觉指挥第10军负责保卫衡阳。指挥所部抗击日军达47天之久。因弹尽援绝,兵败被俘。最终设法逃回重庆。被任命为第20集团军副总司令。1945年初,他又以集团军副总司令的名义兼任新组建的青年军第207师师长,旋又调任第206师师长、第88军军长。
抗战胜利后,方先觉卷入了内战的旋涡。1946年,任整编第88师师长。不久即因在鲁西南吃了败仗,被薛岳撤了师长的职务,调任第一训练处副处长。其后,方先觉得到老长官李玉堂的照顾,担任第十绥靖区的副司令官,福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第22兵团副司令官、第1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东南军政长官公署高参。1949年底携眷逃往台湾。
到台湾后,方先觉入“革命实践研究”第13期、圆山军官训练团第二高级班受训。
1953年2月调任澎湖防卫副司令官。
1954年6月入国防大学联战系第三期学习。毕业后陆续担任第一军团副司令官、联合勤务总司令部研究督察委员会主任。
1968年退役后因其衡阳投敌的事被屡次抨击,曾数度想出家为僧。方先觉有一子六女,其中一子一女在美国成为了优秀的物理学家。
1983年3月3日,方先觉在台北病逝。其自撰的墓碑上赫然刻着“原陆军第10军战士方先觉之墓”一行大字。遗著有《子珊行述》、《衡阳坚守战回忆》。
周庆祥(1904—1948)原名周昭桐,字云亭。山东省夏津县城北陈庄人。国民党军将领。出生于富裕农家,幼读私塾,后相继就读于夏津县第一高等小学、东昌二中。
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3期步兵科,次年10月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随部队参加北伐,先后任见习官、排长、连长等职。
1927年9月,曾在南京东龙潭镇参加讨伐军阀孙传芳部战役。
1932年随部参加了第四次对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围剿”。
抗日战争初期,周庆祥任第十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
1938年5月至10月参加了武汉保卫战。同年7月,九江湖口一役,部队伤亡惨重,遂到湖南衡山补充兵员整训达半年之久。
1939年2月中旬,日军进攻南昌,周庆祥率团至江西修水阻敌进攻,部队损失严重,又率部至湖南湘潭整训。1939年9月,复调修水参加长沙反击战。
1940年7月,任第3师师长,转战湘赣一带。
1941年9月、12月两次参加长沙保卫战。
1943年1月,参加第三次长沙保卫战胜利结束后,获青天白日奖章1枚。
1944年5月下旬至8月上旬,周庆祥率第3师参加了长(沙)衡(阳)会战。6月18日,长沙失守,日军乘胜进攻衡阳。周庆祥师所在的第10军展开衡阳保卫战。6月28日,重创日军。7月11日,日军攻势再起,守军伤亡惨重。8月16日,日军冲进衡阳,守军与之展开肉搏战。紧要关头,后援不到,军长方天觉乃下令全军缴械投降。至此,历时47天的衡阳保卫战以失败告终。周庆祥被俘后约20余日,脱逃出走至广西,收编散兵,重建第三师。同年底,该师先后到重庆、汉中整训。
1945年2月任第10军副军长兼第3师师长。
1946年春只身来山东,投靠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周庆祥来山东后,相继任国民党中央训练团第19军军官队总队长,山东省训练团少将教育长、团长。
1947年10月任国民党军整编32师少将师长。
1948年3月,在周村战役第4次争夺战中与解放军作战,该师一触即溃。事后,周庆祥被蒋介石电召去南京,交军法处会审,以“贻误战机罪”被枪决于南京汉中门雨花台。为迄今为止209名“青天白日”勋章得主中,两位军法审决而死者之一。另一位为李玉堂,已蒙平反。
葛先才(1904、5~1997、7)字艺圃,湖北汉川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从军前系著名的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又在陆军大学参谋班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独立师排、连、营、团长。
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0军预备第10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10军预备第10师28团团长,预备第10师副师长、师长,晋升少将军衔。先后参加淞沪抗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和衡阳保卫战。其中衡阳保卫战,与方先觉、周庆祥、容有略等率部17600余人,坚守衡阳城47昼夜。浴血奋战后,所部仅余600来人。此战,是抗战期间守城时间最长,毙伤日军最多的战例之一。获青天白日勋章。
1945年春,任军委会少将高参。
1946年起任第28军192旅少将旅长,整编第23军196师中将师长,整编第28师中将副师长,海南防卫第3路暂7军中将军长。1949年到台湾,国防部中将部员,因病早退。1997年7月22日在台北病逝。
容有略(1906、8-1982、8)字天硕,广东香山(今珠海)南屏镇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第4队,毕业后任教导二团二连连附。后参加两次东征和讨伐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之役,升连长。北伐战争中升营长,1933年升国民党军少将。
抗日战争中任国民党第10军参谋长、第190师师长。在衡阳保卫战中表现出色,获“青天白日”勋章。抗战胜利后,容有略后任军委会少将高参兼上海市保卫总团团长、徐州绥靖中将军务处处长。
1948年任王作华的第4军副军长。
1949年底,接任重建的64军军长,退守海南岛,并兼海南特区警备副司令、海南防务第3路司令官、“粤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
1950年1月升任海南警备司令官。战败后赴台湾,任“国防部”中将参议。
1961年7月退役,转任交通部顾问。
1982年8月1日病逝台北。
饶少伟,字亚欧,四川资中县人,陆大正10期生。衡阳保卫战期间任暂编第54师师长。
1945年返重庆报到后,于2月,奉命到陆大将甲班2期受训,6月毕业后,任整编第69师少将副师长。1946年12月14日夜于宿北战役中,师长戴之奇“殉国”,饶被俘,旋被释放,未入战俘营;循中共例,任参事。病终于大陆。
孙鸣玉,山东即墨人。陆大正15期生。衡阳保卫战时任第10军少将参谋长。后任新36师师长,1949年任第6兵团参谋长。去台后任“陆军”总部中将战计委员,1967年再台中遭车祸逝世。
蔡汝霖,少将,第九战区驻衡阳督战官兼炮兵指挥官
彭克复,少将,第10军高级参谋
彭问津,少将,第10军第3师副师长
张定国,少将,第10军第3师参谋长
张越群,少将,第10军预备第10师副师长
何竹本,少将,第10军预备第10师参谋长
潘质,少将,第10军第190师副师长
李长佑,少将,第10军第190师参谋长
熊楚彬,上校,第10军军务处长,湖南常德人,黄埔5期步科。
饶亚伯,上校,第10军参谋处长,字阑缉,宁夏人,黄埔11期步科,陆大18期。
李绶光,上校,第10軍輜重团长。
李大中,中校,第1营長,山東滕县人,黄埔3期步科。
陆敬业,中校,第2营長,江苏宿迁人,黄埔3期步科。
陳清,中校,第3营長,江苏江都人,黄埔3期步科。方先觉这3位黄埔同期同学窝在輜重团干中校营长,真令人意想不到。
黄光平,上尉,第3師8团1营3連长,台湾台北市人,黄埔16期。黄光平是唯一参加衡阳保卫战的台湾人,去台湾後曾担任监察委员。
据不完全统计,在衡阳保卫战中,为国牺牲和光荣负伤的校级抗日英雄军官,他们是:
徐先声,中校,10军预10师30团2营长,牺牲时间,1944年6月30日
许学启,少校,3师7团1营长,7月1日
穆鸿才,少校,3师7团1营长
邹亚东,少校,3师7团团附、1营营长
周国相,少校,预10师30团3营长,7月14日
蒋鸿熙,少校,3营副营长,7月14日(伤,后生还,证明为误记)
孙虎斌,少校,3师9团3营长,7月14日
李桂禄,少校,3师7团3营长
谢英,少校,3师7团2营长,7月14日
余龙,少校,10军预10师28团2营长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