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尴尬的笑笑:“我想看这上面的《活着》。”
高洁皱起眉头:“这里不是有很多本《收获》吗?”
“你看....”年轻人转过身指了指书架前。
不知何时,书架前已经站满了人,他们一个个手里都捧着一本《收获》。
“同志,你要是不买的话,能不能让我看一下,我朋友说这上面那篇名为《活着》的小说特别好看。”年轻人见高洁不吭声,不得不再次催促道。
高洁的手摩挲着期刊,想要递过去,却神使鬼差的收了回来:“我,我要买。”
“是吗....”年轻人无奈,只能凑到一个朋友跟前:“哥们,咱们两个人一块看。”
高洁拿着期刊来到柜台前,此时柜台很少见的排起了长队,队伍里的年轻人手里人手一本《收获》。
轮到高洁的时候,她从兜里掏出一块七毛八递过去。
看着那皱巴巴的钞票,老秦感到有点奇怪:“高洁,你今天怎么想着买书了?是不是担心这本书被人买光了?你放心,咱们书店里面会留下一本当做样本的,当下班的时间,你找个本子过来抄录就行了,我给你留门。”
“秦叔叔,谢谢您的好意,只是我实在是太喜欢这本书了....”高洁也想过抄书,但是她觉得白嫖是对小说作者的不尊重。
虽然小说作者本身并不会在意,只想着自己含辛茹苦写出来的小说能被人看到,但是,小说作者也得活着
“这本书确实很好,今天已经卖了二十多本。”老秦见高洁如此固执,也没有再相劝。
他接了钱之后,冲着书店里的一个职工喊道:“小王,你赶紧通知库房那边,把这一期的《收获》全都搬过来。”
小王跑进库房里,片刻之后又跑了回来:“秦叔,库房里的《收获》全都被其他新华书店给调走了。”
“什么?”老秦看了一眼,书架前那围在一起看《收获》的顾客,连忙拿起了电话:“喂,总店吗?我这里是京城西直门新华书店,请调拨三百本《收获》期刊。”
一般来说,为了防止期刊大量囤积,书店每一期订的期刊的数量是有限的。
就拿京城地区来说,《收获》期刊往日的销量只有三千多本。
但是,总店一个上午就接到了辖区内十几家分店的电话,预定的数量加起来有超过六千本了。
如此大的预定量,引起了总社领导的注意。
总店的领导不得不亲自跟各个分店进行核实。
当得知各家分店都已经收了顾客的定金后,这才拨打了《收获》期刊社的电话。
此时的《收获》期刊室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负责接电话的是销售科的老陈。
“西北地区要求三千本,我们留有库存,下午能通过火车给您送过去。”
“华北地区要求再订购八千本期刊,对,我已经记下来了。至于什么时间发货,现在还没有办法确定时间。您放心,只要印刷厂那边出了货,我们肯定第一时间发过去。”
“东北地区订购六千本.....今天发货?不不,不可能,至少需要五天时间。”
“什么,西南地区订购一万两千本.....”老陈的额头上瞬间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水。
挂掉电话后,他拿着统计单子,快步冲进了总编室。
总编看到他的样子,皱起了眉头:“老陈,怎么慌里慌张的?”
“总编,大事不好了,这一期的《收获》期刊卖爆了!”
“这不是好事儿吗?”
“是好事....但是这一次,只是预定的期刊数量就达到了四万多本。”老陈说着话,将统计单子摆在了总编的书桌上。
“您看一下。”
“四万多本.....再加上咱们已经印刷出来的,超过了六万本。但是咱们之前申请的印刷册数只有三万本...”总编瞬间意识到问题严重了。
要知道,在这个年月,期刊出版的管理工作很严格,除了要经过三验五审外,每一期的印刷册数也有规定。
在以往《收获》期刊的销量从来没有超过三万本,所以申请的印刷册数也只是三万本。
特别是,这个申请工作比较耽误时间。
“总编,要不我通知各地的新华书店,让他们再等一等?”老陈也意识到事情难办,出了个主意。
“不行,这一期咱们好不容易卖爆了,这是一个打响名头的好机会,绝对不能就这么放弃了。老陈,你等着,我马上去找上级领导。”
总编作为一个文化人也有着自己的骄傲,很少找上级领导解决问题。
但是为了期刊社的未来,他还是立马来到了上级部门。
上级领导得知《收获》期刊竟然得到了六万的预定数量后,感到十分的惊讶,考虑到实际情况,特事特办,又批准了五万本的数量。
“老领导,五万本太少了,至少需要十万本。”总编笑着说道。
老领导皱皱眉头:“十万本,再加上之前的,就是十三万本,咱们国内还没有期刊能卖到过这个数量。”
“老领导,我有这个信心。”
说着话,总编把那本《收获》摆在老领导面前,翻到了《活着》的那一页。
老领导只是看了两眼,脸色就变了。
“行啊,老刘,你这次算是捡到宝了。”
“十三万本....要是真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亲自给你们期刊社庆功。”
“谢谢老领导了。”
拿到了批文,总编立刻通知印刷厂加足马力。
不到三天的时间,几万本《收获》通过铁路运输线,运到了全国各地。
一时间《活着》这篇小说,成为了文艺青年的必读之物,火爆了全国。
在图书管里,在公交车上,在湖边,在小亭子里,就连在课堂上,都能看到抱着《收获》读得津津有味的读者。
最后,就连报社也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率先刊登新闻的是《文汇报》。
一篇名为【《活着》:苦难不是终点,活着就有希望】的新闻稿被刊登在了头部头条。
在新闻稿中,记者采访了几位文学大家对《活着》的看法。
除了常规的高度评价外。
其中一个老文学家帮无数读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活着》的作者李铁锤到底是什么人,他的家住在哪里,别怕,老文学家只是想跟他聊聊。”
新闻稿的刊登,让《活着》的名头更大了几分。